方言保留珍貴遷徙資料

曾炳均 2010.10.30


用東筦話讀長恨歌

用廣東話讀唐詩,比用普通話押韻,但讀白居易長恨歌時,一直不解為何有些句子不盡押韻﹕

“漢皇重色思傾國,御宇多年求不得,楊家有女初長成,養在深閨人未識。
天生麗質難自棄,一朝選在君王側,回眸一笑百媚生,六宮粉黛無顏色。
春寒賜沿華清池,溫泉水滑洗凝脂,侍兒扶起嬌無力,始是新承恩澤時。”

“得”﹑“識”﹑“側”﹑“色”押韻嗎﹖只有隔字押韻,雖無不妥,總覺有點怪。

如果用媽媽的東筦鄉音讀,不就押韻嗎﹖ 東筦鄉音 “得”﹑“識”﹑“側”﹑“色” 讀作廣東音 “得”﹑“塞”﹑“側”﹑“塞”,連“力”字也押韻,讀作廣東音 “勒”,所以由前八句轉到後四句也很順口。

同樣﹕

“後宮佳麗三千人,三千寵愛在一身,金屋妝成嬌侍夜,玉樓宴罷醉和春。”

用廣州話讀“人”﹑“身” 和“春”不盡押韻,用東筦話讀音似 “人” (yeng)﹑“身” (seng)﹑“親” (ceng)就全押韻了。

難道東筦話保留了唐朝的古音﹖或者保留了白居易的口音﹖

如果還有懷疑,再讀:

攬衣推枕起徘徊,珠箔銀屏迤邐開。雲鬢半偏新睡覺,花冠不整下堂來。風吹仙袂飄飄舉...

東莞話裡面,“徊”,“開”,“來”,“舉” 讀似“回垂切” ,“虛”,“雷”,“舉” 完全押韻。

方言可以幫助我們重組人民遷徙時間和路線

眾方言保留不同時代﹑不同地區的口音。方言可以幫助我們追溯歷史上人民的遷徙路徑,比較鄰近地區的方言,一幅時間﹑空間的地圖,有可能立現眼前,就像原始森林保留珍貴的基因一樣,十分珍貴。方言一旦消失,它蘊藏的民族資料便相伴離去,實在可惜。經濟發展,加上交通方便,遷徙日增,方言會自然消失,國家應該鼓勵保存,用心紀錄,切莫輕意消除方言,毀棄寶貴文化。

[完]

相關網頁:


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