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近代史課堂實錄

作者: 花正君(中學教師)

以下是中三級同學上中國歷史課的實錄。


五四運動

老師講述五四運動 的經過後,問:「你們會怎樣評價這班發起運動的北京大學學生?」  

一個學生很快便搶著回答說:「愛國!」  

老師說:「好,請你說明一下你憑什麼來評定他們愛國。」  

學生答:「嘻嘻,因為書上第五十二頁第二行的標題是『五四愛國運動的影響』。」全班同學都哄笑起來。「書寫的也不一定對的啊!」有同學立即回應道。同學們上了這個老師的課大半年,已習慣了要追問「理據」,課室內的討論開始熱烈起來。  

「他們為了國家才去示威遊行,所以愛國。」有同學說。  

「但是他們會不會另有目的啊?」隨即便有人回應道。  

「你們看到他們有其他目的嗎?」老師問。  

「沒有。他們反而要冒著被政府拘捕的危險呢!」一個同學回應道。  

「對啊,他們爭取的是『保我主權,還我青島』,爭取成功,對他們個人來說,根本沒有任何好處啊!」另一同學和應。  

「很好。大家都已明白了愛國的意思了。那麼,他們有沒有做錯?」老師問。  

「沒有。」一個同學想也不想便答。幾秒鐘後另一同學說:「呀……不對不對,他們有錯啊,他們放火燒曹汝霖的家,又毆打章宗祥啊……」  

「那麼,你們還認為他們愛國嗎?」老師再問。  

同學們有點猶疑,這時候老師引導說:「大家其實可以從兩方面去看這件事情,包括學生的動機和行為。以後評價其他事情時,也可以從這兩個角度去思考啊!」老師讓同學分組再討論了一會後,邀請了其中一個同學作結。  

「我覺得那些學生是愛國的,因為他們的動機在於為國家爭取權益,而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,不過他們的行為的確也有不當的地方……」其他同學大部分都表示贊同。  

這時下課鈴聲響起了,老師說:「來個總結吧!今天我們討論了什麼?第一、怎樣才叫『愛國』,第二、要評價一件事情時,可以從人們的動機和行為兩方面去分析。記著了啊!」

南京大屠殺

「抗日戰爭」也是中三中史科的內容之一。  

教到南京大屠殺一事時,老師問:「相信很多同學都有聽過有關『南京大屠殺』的事,對嗎?」  

同學們反應熱烈,似乎都對這個課題很感興趣。老師接著說:「大家知道嗎?在日本,有很多人並不承認日本人有在南京進行過屠殺,他們只稱這件事為『南京事件』。」老師向同學展示了一些資料,其中包括日本人提出的理據和日本教科書的內容。同學閱讀過那些資料後,提問了一連串的問題:「什麼叫『屠殺』?要死多少人才稱為『屠殺』?」「我們怎麼知道當時死了多少人?我們是用什麼方法來計算死亡人數的呢?」,老師嘗試逐一解答後,問:「看過雙方的理據後,你們認為南京大屠殺真的是中國人造出來的事嗎?如果有一個日本的中學生來我們學校交流,跟你說:『我們的教科書根本沒有提及南京大屠殺一事,老師說那是你們中國人虛構出來的事。』你會怎樣回應?」  

「我會跟他說﹕『南京大屠殺是事實,你那本教科書裏寫的都是假的,你們日本人講大話。』」  

老師追問道:「如果對方跟你說:『你才講大話!』那怎麼辦?」  

「跟他說:『你才講大話』!」同學的反應很快。「然後對方會說:『你們才講大話』……」一個同學接下去,然後大家不斷重複「你講大話」。同學們都哄笑起來了。  

老師這時也笑著說:「就是啊!這樣爭論下去,並沒有意思啊!好了,現在不要再訴諸情感了,要學習跟對方講理據啊!」  

「有相片為證。」有同學立即提出。老師扮演日本同學回應說:「相片是假的,是用科技弄出來的。」  

「有影片為證。」「也可以是假的啊!」  

「有人證。好像有目睹過屠殺的人今日還未死呢!」同學們紛紛表示認同。「可是『證人』都可以講大話的啊!」老師故意反駁說。  

同學一時間想不到怎樣回應,課室裏突然靜下來了。這時老師說:「怎樣?發現自己判斷錯了?跟日本同學說:『其實你才對,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件事』?」同學們都不肯就此「認輸」,但卻又想不到怎樣回應。這時老師再引導同學由日常生活的事想起:「在什麼情況下,有些人的說話會較可信?」  

「呀!我知,曾經有參與過屠殺的日本人出來作證啊!」終於有同學想到。  

「日本人也可以是講大話的啊!」有同學質疑。  

「但他為什麼要講大話呢?對他有好處嗎?」即時有同學作出回應。這時候老師拿起一張《東京日日新聞》的複印本給同學看,並且告訴同學,有一個日本兵叫東史郎,於一九八七年公開了他侵華時的日記,為自己的屠殺行為謝罪,結果在一九九三年被日本右翼分子狀告他「記述失實」、「損害名譽」。  

老師接著又說:「除了日本人自己作證外,大家可以再想想:一件事只有一、兩個人作證,與有千千萬萬人作證,有沒有分別呢?如果那千千萬萬的人並不認識,而對事件的描述又合的話,會不會更可信呢?」同學們都點點頭表示明白。老師此時才開始向學生講述事件的前因後果,並且播放相關的紀錄片。  

最後老師總結說:「大家要記著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來尋找歷史的真相啊!作為中國人,我們都有使命將這件事的真相告訴下一代,不要讓歷史隨時代過去而被扭曲啊!」  

教完整段日本侵華史後,老師還給同學看了一則二○○五年的新聞。當年因為抗議日本竄改教科書,廣州人上街抗議,鼓吹罷買日貨,更有人破壞在街道上行駛的日本汽車。老師請同學作出評論,並且談談對整段日本侵華史的看法,最後以「可以寬恕,但不可忘記。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作出總結。

六四事件

六月四日的中史課上,老師說:「今天是六月四日,相信大家都已聽過不少人談過『六四事件』,但事情的來龍去脈,大家清楚知道嗎?難得我們今天剛好有中史課,現在就讓我簡單的陳述一下事情的起因吧。」  

課本正文完全沒提「六四事件」,只在注釋中輕輕以「八六、八九年發生過一些學生運動」帶過。老師自製了一個簡報,依時序將事情的發展簡略地交代了一下,說明了當時學生抗爭的目的。同學們雖然都有聽過一些有關「六四」的爭議,但大都不知道何謂「反官倒」,老師於是解說了一些有關規劃市場、承包制、自由市場等概念。  

下課前,老師向同學提了幾道問題:  

「近年開始有些人懷疑『六四』時天安門廣場內其實並沒有發生屠城事件,坦克車雖然駛進了天安門,但實際上軍人十分克制,並沒有向學生開槍,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?」  

「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學生的態度不好,對領導人不敬,才迫使政府出動坦克鎮壓,所以錯在學生。大家又是否認同呢?」  

老師指出,對於『六四事件』,今日有不同的評價,中國大陸稱事件為「動亂」,學生是「反革命分子」,香港的支聯會則指這是一場「民主運動」,大家必須盡力了解事件的真相,選擇自己的立場。然後,老師展示了一份八九年六月五日的《文匯報》,提醒同學曾經學過如何判斷事件的真偽,以及如何從動機和行為兩方面去評論事件。老師讓同學自由發表意見,到下課鈴聲響起前,才簡單表達了自己對『六四事件』的看法。下課後有些同學圍著老師,請老師多談談自己當年所見,老師知道這堂課已引起了同學對事件的關注,達到了課堂的目標。  

文化大革命 會在香港發生嗎?  

以上是我的部分中史課堂實錄。  

當然,從教二十年來,不是每一屆、每一班學生的反應都是那麼熱烈的,有時候也會遇上沒人回應的悶局,近年情況尤甚。但我總會把握每一個機會,引導學生思考,二十年來都沒有改變。不過,今年在課堂上發生了一件特別的事:  

事情發生在五月。每年教完「文化大革命」那一段歷史後,我都會問學生:「你們認為類似文化大革命的事件,會在今日的香港發生嗎?」多年來,同學都說「不會」,我要求同學提出理據時,他們有些會說「今日香港人的知識水平比當年高,不會是非不分」,有些會說「現在沒有人會盲目崇拜毛澤東 」,多年來的答案都差不多,同學間從來都沒有起過爭議。但今年五月教完這段歷史時,其中一班的同學起了激烈的爭議,班中大 部分同學都仍然認為文革之類的事不會在今日香港發生,不過也有同學說「推行了國民教育後便很難說」,雙方各有理據,討論熱烈。  

要認識祖國,真的要開設國民教育科嗎?看到國旗升起會感動得流下淚來,便是「愛國」?讓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自己國家的歷史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,不是更重要嗎?該推行國民教育科,還是該重新把中國歷史科列入初中的必修課程中?(近年有些中學已取消了中史科,部分學校將之與西史科合併,部分學校則只將部分中史科的內容放到綜合社會科中。)  

我愛中國文學,我愛中華文化,我愛黃土地上的人民,正因如此,我才要教懂我的學生不要盲目「愛國」!

筆者為中學教師,在大學時主修中國語文及文學,畢業後主要任教中國語文科、中國文化科,兼教中三中史。

【完】

相關文字: 我對香港國民教育的了解



Source: facebook, accessed 2012.08.31